戴维斯生活感悟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6-05浏览次数:737

戴维斯生活感悟

周龙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来到加州戴维斯已经半年多了,在这段时间里我感触万千,和很多从国内其他省来这里的其他访问学者一样,我们刚来时有疑惑、有迷茫、会不知所措,会问自己究竟来这里做什么,有的人戏称我们是“支边青年”,习惯将戴维斯称作为“戴村”;有的人会将一家老小带来每日游山玩水,然而更多的还是学习这里的科研思维和异国文化,我自己也由原来的好奇和不适应慢慢的尘埃落定,开始享受煦暖的阳光,湛蓝的天空和温暖如春的冬天。然而享受生活之余感觉来戴维斯最大的感触还是这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戴维斯是一个自行车的王国

来到戴维斯后才发现几乎人人都骑自行车,公路上都有专用的“Bike Line”,而加州交通规则上也有自行车的交规,有位访学的博士骑自行车闯红灯就被交警处罚200$,很多路段会给自行车限速,有位戴维斯分校的教授酷爱自行车运动就经常收到罚单。有专门是给自行车提示的红绿灯,大学、商场、超市及各个公共场所都有自行车的停放点,甚至是公交车都可以免费搭载自行车。自行车和车辆同时行驶至路口时具有优先权,自行车必须配备车灯,骑自行车的人拐弯,减速必须做手势。

美国人的烟酒文化

首先来说说吸烟,吸烟有害健康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只有在美国才能理解,美国90%以上的人口是不吸烟的,而且18岁以下吸烟是违法的。我在这里逛了很多超市,但是发现根本就没有出售烟的,后来询问了美国朋友之后他说整个戴维斯市只有一家出售香烟的,位于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如果你在室内吸烟是违反法律的,室内其他人可以控告你,你将面临罚金。我在这里参加了多次的学术会议,会议很多时候都是一整天,小到几十人,大到300-500人发现没有一个人吸烟。整个戴维斯大学城10000多学生很少看见吸烟的,这使得我想起回家路上常常看见中小学生吸烟,校园里学生在教学楼的卫生间吸烟,更不用说在宿舍中。

对于酒一直以来是我深恶痛绝的,为此在国内吃饭的时候也得罪了不少人,就是所谓不给面子。来到美国后发现这里吃饭真的很轻松。一是美国人吃饭从来不会敬酒,2013年感恩节在美国导师家里吃饭,导师给我看了他的酒窖,很多葡萄酒,来自各个国家的,最后开了香槟,也拿了葡萄酒出来,在香槟中加了柠檬、草莓和橙子等水果,我只要了香槟,大家吃饭很随意可以选择饮料,之后几次同事聚餐大家都只喝饮料,真是高兴。记得前几日和几位朋友一起去吃OZ韩国烧烤,点餐的时候中国朋友想要喝瓶啤酒,店员要求出示护照,美国朋友解释说店员认为我的中国朋友年龄不到21岁,如果出售酒给他,店员自己会面临2000$的罚款、开除职务和半年的牢狱之灾,店铺也将面临重额罚金,盆友没有随身带护照,只好作罢。

戴维斯的大学生活

     戴维斯的大学校园很美,但是没有高楼大厦,戴维斯的大学很著名但是没有校门,也没有标志,校园和街道相连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大学的收费很高,非美籍学生一年学费折合人民币30-35万元,美籍学生约一半,对于大部分美国人来说依旧很高。所以学校的暑假很长,90%以上的学生依靠打工来挣学费和生活费,很少有学生开口向家里要。此外大学期间必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如果没有参加过社会服务工作或者青年志愿活动的学生很难在毕业的时候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大学生们很勤奋很用功,校园到处都是看书和温习功课的学生,和我一起居住的是一个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硕士,他经常熬夜,他说每周查看五六十篇文献完成一篇课程论文都是轻松的。

谦逊、和蔼、守纪的美国人

刚来到这里会很奇怪很多陌生的当地人会主动和你打招呼,虽然仅仅是一句“How is going”或者“good morning”但会让你很亲切。如果问路更是很热情,刚到达Davis我还没有开通手机导航,几次问路别人会给我说的很仔细,有一次还带着我到地方。坐车、吃饭、购物只要超过两人等都会自然排队,一次在校园打算和朋友坐公交去萨克拉门托玩,正直学生放寒假,当我们到的时候那里已经有很多学生并且拿着行李候车,这里的公交准时按点40分钟一趟,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来车以后会抢,但是车到站后,很快就形成了队伍,没有一个人拥挤,车满之后,剩下的学生继续聊天看书,这不得不让我吃惊。还没买自行车时候走路出行,第一天不知道这里红绿灯的规矩,一到路口就晕,但是发现司机居然停车,然后招手示意我先走,几次都是这样,后来发现加州交规规定行人任何时候都有优先权。

关于请客吃饭

来报道的第一天这边的导师提出请我吃饭,因为有事推脱了。回来后室友说美国人不会请人吃饭,所谓请吃饭是将你带到饭馆,自己付自己的。果然后面每次和同事吃饭大家都是“AA制”,如果你替别人付钱要说明原因。单位每位同事生日大家都会一起过,不过很简单由单位出资买生日蛋糕,大家利用午休时间一起唱生日歌、吃蛋糕。好不容易等到年终想着可以大吃单位一顿,然而秘书通知确是“Potluck”,每人带一份菜,大家共享。和中国的访问学者们探讨时大家也觉得还是国内的人情味足。